首页 >> 专业建设 >> 课程建设 >> 省级精品课程 〖管理学原理〗 >> 详细内容
 
第二章管理理论
日期:2016-04-30 22:58:14  浏览量:5068
 

第二章

管理理论

1234

古典管理理论等

课时

理论3课时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实践1课时

参见实训指导书

 

 

 

 

 

 

 

知识点:

  1. 了解管理理论的萌芽

2、理解泰罗制、法约尔管理思想及其韦伯的科学组织理论;

3、理解行为科学理论的内容

4、理解管理科学理论的几种代表理论

5、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技能点:

培养泰罗标准化思想在生活中的运用

 

重点

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

难点

韦伯的科学组织理论、管理理论新发展

理论教学讲授内容:

导入话题——趣味阅读:  求   道

有一个年轻人经过千山万水跋涉来到森林中的寺院,请求寺院里德高望重的住持收他为徒。住持郑重地告诉他:“如果你真要拜我为师追求真道,你必须履行一些义务跟责任。”“我必须履行哪些义务和责任呢?”年轻人急切地问。“你必须每天从事扫地、煮饭、劈柴、打水、扛东西、洗菜……的工作。”“我拜你为师是为了习艺正道,而不是来做琐碎的杂工、无聊的粗活的。”年轻人一脸不悦地丢下这句话,就悻悻然离开了寺院。

管理启示:

正道不是高不可攀或莫测高深的理论,它隐藏在日常的工作琐事及生活细节中;同样的,管理的道理,随处可得,只要认真去从事,用心去体验,工作过程中自可深刻体悟管理的奥妙及意义。

 

管理从19世纪末才开始形成一门学科,但管理的观念和实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纵观管理理论发展的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管理理论萌芽,产生于19世纪末以前。

第二阶段为古典的管理理论或传统理论,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形成的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管理理论。

第三阶段为行为科学理论,早期叫人际关系学说,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在60年代又发展成为组织行为学。

第四阶段为管理科学理论,主要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也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第一节 管理理论萌芽

一、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出身于苏格兰一个富裕的海关官员家庭,牛津大学毕业。1766年他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书中描述了他观察到的由于劳动分工而给经济上带来的3个基本好处:

a)使手艺或技术(能)得到发展,提高熟练程度;

b)节省了因工作交换所损失的时间;

c)实行专业化后,随之而来的将是机器和工具的革新。

二、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W.Babbage,1792—1871)

剑桥大学教授,于1832年在《论机器和创造业的经济》提出按职能高低付酬。工时研究的一般概念。他通过认真观察英国一家制针厂的生产以后,较早地提出劳动分工、工作方法的改进。机器与工具的使用等。

三、亨利·汤恩(Henry Robinson Towne,1844—1924)

担任耶鲁-汤制造公司总裁达48年。1886年,他在ASME上发表论文《工程师应成为经济学家》。文中指出:管理同工程技术一样重要,技术人员不仅要有技术,还必须有经济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必须重视工厂管理。

第二节 古典管理理论

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

一、科学管理理论—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效率

代表人物:泰罗(1856-1915),吉尔布雷斯夫妇,亨利甘特

1、泰罗的贡献:

出身于美国费城一个富有的家庭,中学毕业后哈拂大学法律系,因病中途辍学。1875年,在机械厂当学徒,1878进入钢铁公司当技工,1884年人总工,1898—1901进入伯利恒钢铁公司。1901年以后,专门从事写作和演讲。1906年担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主席。1895年《计件工资制》,1903年《车间管理》,1911年发表《科学管理原理》,提出通过对工作方法的科学研究来提高工人劳动素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泰罗在该书中提出的理论奠定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标志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其因此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应该通过管理科学的研究来决定工作方法,而不是从每一个工人自己过去的经验。

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1)科学管理的中心是提高效率

2)为了提高效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方法、工具、设备、材料、环境标准化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6)管理与劳动相分离

7)职能工长制

8)管理控制的例外原则

2、科学管理理论的意义

1)泰勒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性管理理论的人

2)科学管理理论使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

3)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是有效管理的充分必要条件

4)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差别工资制度、管理职能的分离、例外管理原则等主张一直沿用到今日。

二、组织管理原理

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韦伯等

(一)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组织管理理论

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明确了管理原则,划分了相应的管理活动。

1、主要内容   

(1)区别了经营和管理两个不同的概念    将工业企业中的各种活动划分为六类: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资金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

(2)明确了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

(3)归纳了管理的一般原则:14项管理原则

(4)倡导管理教育: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

2、管理的14项原则

(1)劳动分工

(2)权力劳与责任

(3)纪律

(4)统一指挥:一个人只能有一个上司

(5)统一领导:一个领导,一个计划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人员报酬:数量和支付方式要公平

(8)集中:传递信息不得加入自己的意思

(9)等级链(Chain of Command):上下级之间建集立明确的职权等级系列

(10)秩序:成员明确其岗位

(11)公正:对下属仁慈、公平

(12)保持人员稳定

(13)首创精神

(14)团队精神

3、意义

(1)从经营活动中独立出管理活动

(2)提出管理活动所必需的五大职能

(3)提出14项管理原则

(4)为管理科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构架

(5)一般管理理论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6)法约尔为管理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韦伯―官僚组织理论

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1、权力分:

(1)传统权力:由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

(2)超凡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

(3)法定权力:(理性的)法律规定的权力

只有法定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法定权力提供了慎重的公正。

原因在于:

管理的连续性使管理活动必须有秩序的进行

以“能”为本的择人方式提供了理性基础

领导者的权力并非无限,应受到约束

2、理想组织模式的特征:

(1)组织成员应有固定的和正式的职责

(2)组织结构是层层控制体系(命令与服从)

(3)成员之间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

(4)职位根据资格(资历或学历),经公开考试,按自由契约原则予以使用

(5)专业分工和技术训练

(6)按职位发薪并建立奖惩与升迁制度

3、意义

(1)韦伯对组织理论的贡献:明确系统地指出有效维系组织连续和目标达成的基础是合法权力

(2)创新之处:挖掘出官僚体制的连续性、纪律性、验证性和可靠性

(3)强调制度、能力、知识的行政组织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理性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行为管理理论

一、梅奥及霍桑实验

梅奥(George Elton Mayo, 1880-1949),美籍澳大利亚人,人际关系理论创始人。

1924-1932年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霍桑(Hawthorne)进行了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

试验的初衷是想通过改变工作条件和环境,找出提高生产率的途径。

试验分照明、继电器装配小组、大规模访谈和接线板工作室四个阶段。

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并由此诞生了人际关系学说。

霍桑试验的主要结论:

(1)霍桑效应

(2)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人的行为与认得情感有密切的关系。他们不仅追求金钱收入,而且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欲望。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以其特有的感情倾向和精神导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

(4)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人际关系学说的意义

(1)人际关系学说修正了古典管理理论的缺陷,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为现代行为科学奠定了基础

  1. 发现了霍桑效应:即由“受注意”所引起的效应
  2.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3. 有效沟通是管理中的艺术方法
  4. 企业文化是寻求效率逻辑和感情逻辑动态平衡的途径

 

二、其他行为科学学家

1、赫兹萡格:双因素理论(影响人的工作动机的因素)

(1)保健因素:影响人的工作动机的因素,如公司的政策,监督,人事关系,工作条件;

(2)激励因素:使员工得到满意的因素,如成就感,认可,挑战性。

2、弗卢姆:期望理论                                             

3、麦克雷戈: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的人性假设是静止地看人,相应的管理方式是胡萝卜加大棒,一方面靠金钱收买和刺激,一方面严密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人为组织做出贡献

麦克雷戈发现现实组织的结构、政策、制度均以X理论为依据。

Y理论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

因此,X-Y理论是对人性认识的两个极端。

 

第四节 管理理论丛林

一、数量管理理论

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终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进行系统的管理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包括:

1、运筹学

2、系统分析

3、决策科学化

二、系统管理理论

  卡斯特、罗森茨威克、约翰逊等在系统论和控制论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理论要点:

 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系统又可分为子系统,子系统还可以再分解;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

三、权变管理理论

 组织的管理应根据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通用的“最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一般的权变变量:

1、组织规模

2、任务,技术的举例行

3、环境的不确定性

4、个体差异

    现状:①全球化②发展趋势,工作人员多样化③道德④激励创新与变革 ⑤授权⑥工作人员的两级化。

    四、质量管理理论

质量: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目标或需要的能力。质量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不断完善:人员、产品、工艺。

(二)再造

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在《再造公司》一书中,将再造定义为对经营过程彻底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以便在业绩衡量标准(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上取得重大突破。再造的结果是公司规模的缩小和外报业务的增加。

第五节 管理理论新发展

  • 学习型组织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当今管理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变化,正如还礼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所言,“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学习型组织与传统组织具有明显的不同:

1)在对待变革的态度上,传统组织认为,只要还管用就不要改变它;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不变革那就不管用了

2)在对待新观点的态度上,传统组组织认为,如果不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

3)在关于谁对创新负责上,传统组织认为,创新是研发部门的是事;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创新是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事。

4)传统组织的主要担心是发生错误,而学习型组织的主要担心是不学习不适应。

5)传统组织认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优势,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

6)在管理者的职责上,传统组织认为,管理者职责是控制别人;而学习型组织认为,管理者的职责是调动别人、授权别人。

二、精益思想

所谓精益思想,就是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无价值活动,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

    三、业务流程再造

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在职能和等级职能的基础上。虽然这种模式过去曾经很好地服务于企业,但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环境的要求,他的反应已经显得缓慢和笨拙。业务流程再造对许多的传统组织结构原则提出了挑战,将流程推到管理日程表的前列。通过重新设计流程,可以在绩效的改善上取得飞跃,激发和增进企业的竞争力。

    四、核心能力理论

所谓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的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增长优势的源泉。1990年普拉哈拉得和哈梅尔(C. K. Prahalad & 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广泛影响的论文《公司的核心能力》,一下子把众多学者、实践家的目光吸引过去。一项能力可以鉴定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其必须满足以下五个条件:①不是单一技术或能力,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整合;②不是物理性资产;③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④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⑤超越特定的产品或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

 

实训一:案例分析与讨论  (课堂进行,内容见实训指导书)

【实施形式与要求】
1.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讨论;
2.班级讨论结束后,每小组把讨论结果以书面形式上交;
3.教师评分之后存档。

题目:

1、田忌赛马

2新达公司的效率

 

 

 

 

 

 

根据课件提供案例,思考分析管理的内涵

 

 

 

 

 

 

[]德鲁克 著,闾佳   管理前沿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

[]F·泰罗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三联书店,1998年。

冯立鳌 著, 三国风云人物正解,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08  

 

点击数:5068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