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管理 >> 思想引领 >> 详细内容
 
思想引领 >> 正文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对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发掘与转化
日期:2017-03-11 13:51:37  浏览量:448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的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把具有当代价值的传统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习近平在20133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学思想为核心,但与历史上其他学说相融相通,是多向多元、包容开放的,是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丰富的,对国家治理、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反复强调这是我们民族的’,丢了,就没有根基了。正是因为没有抛弃传统,没有丢掉根本,没有隔断精神命脉,民族的一脉相承、延续至今,中华民族才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习近平的这一论述 ,是从关系化以儒学思想为核心,但与历史上其他学说相融相通,是多向多元、包容开放的,是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丰富的,对国家治理、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反复强调这是我们民族的’,丢了,就没有根基了。正是因为没有抛弃传统,没有丢掉根本,没有隔断精神命脉,民族的一脉相承、延续至今,中华民族才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习近平的这一论述 ,是从中华民族兴衰成败的高度,运用全面、发展和实践的观点,在深刻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演化进程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在民族延续和传承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总体判断。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发掘

(一)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价值观

习近平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习近平重点指出,要深入发掘中华文化反复强调的、被历史证明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优秀传统价值理念。比如: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等等。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理念,使之成为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要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价值理念、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要重视家庭建设,把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二)要重点发掘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

当前,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6个方面,是传统美德、政治理念、社会理想、民族精神方面的根本要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大力继承发扬。要讲清楚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要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向世界传播,发出中国的声音,对人类文明作出我们的独特贡献。

讲仁爱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广义的包括仁、义、礼、智、信五常,狭义的则是五常之一。仁爱也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四维八德的基本精神。仁爱思想是各民族老百姓的基本诉求。各种蒙学、家训及口耳相传的人文教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这种大爱精神普及到千家万户,传承于世世代代。仁爱在今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重民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理念,也是一项道德原则。民本,就是政治要以民为本。包括民利民意两层意思。民利是指治理国家、处理政事的最终目的是谋求天下百姓的利益、福祉。 民意是指在治理国家、处理政事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天下百姓的意愿、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是对传统优秀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守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道德,被视为立人之道”“进德修业之本”“立政之本立国之本诚信作为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核心内涵是真实无妄,指对某种信念、原则和语言出自内心的忠诚。赋予诚信以新的时代价值,可以表述为真诚、敬业和忠诚。忠于职守、敬业乐业,是当今时代应该大力弘扬的核心价值理念。

崇正义既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又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合理秩序的追求。义者,正也。义,不仅是合于一定目的的适宜,而且要求行为本身符合正确的道德原则。正义的含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伦理秩序与天下公义。第二,道义为先的价值原则。第三,义务为本的人伦责任。传统正义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和道德建设的意义:第一,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平正义,第二,坚持义利统一,完善社会生活;弘扬义以为上,提高人生境界。第三,增强义务意识,积极履行责任。

尚和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我国的和合思想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经出现”“二字。的本义是声音、音乐的和谐,后来引申出和睦、和善、中和等意思;的本义是上下唇合拢,后来引申出汇合、结合、联合、融合、合作等意思。殷周之时,”“还是单一概念,尚未联用。到春秋战国时期,”“二字开始联用,构成和合一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相辅相成。二是和而不同。三是和实生物。和合思想就是一种矛盾观、辩证观。并不排斥事物的差异,并不否认事物的矛盾。尚和合,就是在正视事物之间差异和矛盾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协调矛盾。当前,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合理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弘扬和合思想,承认价值观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主流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我们在尊重和包容多样化价值观的同时,更需在差异中求共识、在多样中立主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求大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政治与道德理想。在制度方面,是天下为公,包括权力和财产的公有;实行的是以德行为评判标准的禅让制,推举贤能之士掌握国家公共权力,人们各得其所,社会中鳏寡孤独的弱势群体不被社会随意抛弃而得到给养和关怀。在民风或社会风气方面,讲信修睦、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诚信友善、互敬互爱、爱人如己,各尽其力并自觉履行自己的使命,敬职敬责而不自私自利。大同不仅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更是一种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价值信念。在社会层面,我们要尊重彼此的差异,在国际上,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之间对彼此文明和政治制度互相尊敬和理解,秉持平等相待的国际关系,而不是用霸道强权来压迫人。大同理念对推动实现中国梦有重要意义与价值。一是大同理念可以提升全民对中国梦的价值共识和凝聚力。二是大同理念的提倡有益于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三是大同理念的提倡,有益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明水准,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四是大同理想有助于塑造中国协和万邦、和谐世界的国际形象。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论述要进行创造性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过去、承载现在、昭示未来,必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下面就如何创造性转化列举几种论述加以说明。

(一)要把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论述,转化成牢牢抓住机遇,求真务实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谈到: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意思是聪明的人往往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会伴随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让各种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出来。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是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是一种破冰前行的勇气,更是一种创新发展的智慧,它向世人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为推动亚洲和世界的持久、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机遇并不常有,机遇来之不易,机遇稍纵即逝,机遇不但来自于客观存在,更重要的是来自于自身作为。应对危机是机遇,突破风险是机遇,破解难题是机遇,敢于负责、勇于创新也是机遇。我们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加倍珍惜机遇,牢牢抓住机遇,不断创造机遇,切实用好机遇。机遇是创造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二)要把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论述,转化成从大局出发,从小事入手的改革发展思路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处着手。

当前,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治理天下是难事大事,却必从小事做起。要从解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各种小事开始,做好青年人的就业问题,做好中年人的赡老扶幼问题,帮助老年人养老,使他们幸福度过晚年。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我们需要有宏大的顶层设计,但绝不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解决,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才是促进改革开放事业向前发展的根本方法。要解决问题,须从简易处入手;成就大事,须从小处着眼。天下看似困难的事情,无一不是从容易的地方开始做起,而做成大事,又无一例外的从细微的事开端。当前,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从小事出发,从细微入手,把握和处理好涉及四个全面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科学地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在工作中牢牢把握细节决定成败的做事原则。

(三)要把重修养、重教化的思想,转化成加强党性修养,注重学风建设,形成浓厚学习氛围

 “严以修身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修其心而养其身,俗话说修心才能养性”“静修而睿智,人格就是在一生中修养而成的。目前开展的三严三实教育是对修己正身之道的凝练和提升,也是对我们共产党人为政之规的高度概括。修身,才能净化升华思想认识,涤荡锻造纯洁灵魂,做到身强身正。用权,旨在以法规为度,严字当头,公字在心,用之公平,杜绝滥用职权,做到心正权正。律己,旨在自律,重在自觉,常思常想,常照镜子,正正衣冠,治治小病,不该伸的手不伸,不该讲的话不讲,不该做的事不做,做到行得正、走得端。把三严三实要求切实贯彻在从政的全过程。只有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同时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才能严以修身。只有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才能严以用权。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才能严以律己。

善于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其他三大文明都已经中断或衰落,唯有中华文明傲立世界5000载而绵延不绝。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崇尚学习、善于学习,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加强学风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央的一贯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客观需要。

(四)要把知行合一的思想,转化成知行辩证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理论。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行关系,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守仁语)。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所必经的阶段。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知行的辩证统一就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其基础是实践;知行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知和行统一的过程是辩证的、发展的,也是具体的、历史的。知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过程,也就是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点击数:4482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