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建设 >> 课程建设 >> 省级精品课程 〖管理学原理〗 >> 详细内容
 
第十一章控制
日期:2016-04-30 23:14:16  浏览量:4739
 

第十一章

控制

12345

控制含义等

课时

理论4课时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实践2课时

参见实训指导书

 

 

 

 

 

 

 

知识点:

1、理解控制的必要性。

2、了解控制的类型。

3、掌握基本控制方法的运用

4、了解控制过程的工作步骤和相互关系。

技能点:

1、培养控制意识能力

2、掌握控制过程的几个环节

 

重点

控制类型、控制过程

 

难点

有效控制

理论教学讲授内容:

导入话题——趣味阅读:扁鹊论医术

扁鹊的医术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管理启示:

控制有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而往往是即使请来了名气很大的"空降兵",结果于事无补。

 

 

第一节 控制概念及其意义

一、什么是控制

控制是保证组织计划与实际运行状态动态适应的管理职能。

控制工作就是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和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或适当修改计划,使计划更加适合于实际情况。

控制工作使管理工作成为一个连续的循环过程。

二、控制的必要性

控制是组织在动态的环境中为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检查和纠偏活动或过程,控制可理解为一系列的检查,调整活动,或控制活动,也可理解为检查和纠偏的过程,即控制过程。

管理者进行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活动的过程和实际与计划目标及计划内在相一致,最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现代组织管理中,控制必不可少,原因:

1、 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

   环境变化,计划的前提可能改变,预测有可能改变,保证计划可行性而进行控制:依据环境变化情况,对原有的计划和目标采取有效的调整。

2、组织内部关系复杂,使组织活动复杂化

为防止部门主义,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监控各个部门个人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可由上级考核,部门或人员进行考核)

3、 管理失误的不可避免:组织成员素质

当迅速发现问题,改进工作,--------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制度化,日常工作中进行不断总结,不断改观,积累经验。

控制本身不是目的,它仅仅是保证目标实现的手段之一。

三、控制的基本原理

1.任何系统都是由因果关系链联结在一起的元素的集合。元素之间的这种关系就叫耦合。控制论就是研究耦合运行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

2. 为了控制耦合系统的运行,必须确定系统的控制标准。

3. 可以通过对系统的调节来纠正系统输出与标准值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四、控制与计划的关系

1、计划起着指导性作用,控制则是为了保证组织的产出与计划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管理职能。

2、计划预先指出了所期望的行为和结果,而控制则是按计划指导实施的行为和结果。

  1. 只有管理者拥有整个组织、各部门的相关信息后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计划,而这些信息中的绝大多数是通过控制过程得到的。
  2. 如果没有计划来表明控制的目标,管理者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控制。

第二节 控制类型

一、按不同标准有不同类型:

分类原则

 

控制类型

按纠正措施的

作用环节分

现场控制   反馈控制

前馈控制

按控制对象全面性分

局部控制  全面控制

按主管人员改进他们将来工作方式不同分

间接控制   直接控制

按控制来源分

自我控制  直接控制

按业务范围分

生产控制   质量控制

成本控制  资金控制等

 

一、现场控制

组织机构授权主管人员,使他们能够在深入现场亲自监督检查、指导和控制下属人员的活动,其纠正措施是在正在进行的计划执行过程中进行的控制活动。

二、反馈控制

用过去的情况来指导现在和将来,以消除将来系统可能出现的偏差的控制活动。

三、前馈控制

不断利用最新的信息进行预测,及时采取措施使投入和实施活动与期望的结果相吻合的这样一种指导将来的控制活动。

第三节 控制方法

一、预算控制

1、预算的概念

所谓预算,就是用数字、特别使用财务数字的形式来描述企业未来的活动计划,它预估了企业在未来时期的经营收入或现金流量,同时也为各部门或各项活动规定了在资金、劳动、材料、能源等方面的支出不能超过的额度。

2、预算控制概念

就是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和支出标准来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保证各种活动或各个部门在充分达成既定目标、实现利润的过程中对经营资源的利用,从而费用支出受到严格有效的约束。

3、预算的形式

包括:分预算和全面预算。货币单位计量与非货币单位计量。

分预算是按照部门和项目来编制的,它们详细说明相应部门的收入目标或费用支出的水平,规定了他们在生产活动、销售活动、采购活动、研究开发活动或财务活动中筹划和利用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标准。

全面预算是在对所有部门或项目分预算进行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它概括了企业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在未来时期的总体目标。

任何预算都需要用数字形式来表述。

全面预算必须用统一的货币单位来衡量,分预算则不一定要用货币单位计量。但在将分预算综合平衡以编制企业的全面预算之前,必须转化为用统一货币单位来表达的方式。

4、预算的内容

不同的企业,由于生产活动的特点不同,预算表中的项目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一般预算的内容包括:

收入预算:收入预算的主要内容是销售预算。

支出预算:直接材料预算

直接人工预算

          附加费用预算

现金预算:是对企业未来生产和销售活动中现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行预测。

资本支出预算:包括用于更新改造或扩充包括厂房、设备在内的生产设施的支出;用于增加品种、完善产品性能或改进工艺的研究与开发支出;用于提高职工和管理队伍素质的人事培训与发展支出;用于广告宣传、寻找顾客的市场发展支出等。

资产负债预算:是对企业计划会计年度期末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

5、预算的作用

使得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效果和不同部门的经营绩效具有可比性;

为协调企业活动提供了依据;

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始终是与控制过程联系在一起的;

为企业的各项活动确立财务标准;

方便了控制过程中的绩效衡量工作;

并为采取纠正措施奠定了基础。

6、预算的局限性

l)只能帮助企业控制那些可以计量的、特别是可以用货币单位计量的业务活动;

2)编制预算时通常参照上期的预算项目和标准,从而会忽视本期活动的实际需要;

3)缺乏弹性、非常具体、特别是涉及较长时期的预算可能会过度束缚决策者的行动,使企业经营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

4)主管们的精打细算可能忽视了部门活动的本来目的。

二、生产控制

(一)对供应商的控制

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

许多企业正在改变与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关系,试图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的双赢局势

持有供货商一部分或全部股份

(二)库存控制

经济订购批量模型(Economic Order Quantity,简称EOQ

这个模型需要考虑两种成本:

订购成本,即每次订货所需的费用(包括通讯往来、文件处理、差旅、行政管理费用等)

保管费用,即储存原材料或零部件所需的费用(包括库存、利息、保险、折旧、损坏变质损失等费用)。

(三)质量控制

广义质量除了涵盖产品质量外,还包括工作质量

产品质量主要指产品的使用价值,即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功能和性质

指性能;寿命;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

工作质量主要指在生产过程中,围绕保障产品质量而进行的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

 质量管理和控制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

1、质量检查阶段

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3、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C)阶段

三、财务控制

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许多比率,常用的有两种类型:财务比率和经营比率。

(一)财务比率

财务比率及其分析可以帮助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等财务状况。

流动比率

资产负债比率

盈利比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利润率

(二)经营比率

经营比率,也称活力比率,是与资源利用有关的几种比例关系。他们反映了企业经营效率的高低和各种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

库存周转率=销售总额 / 库存平均价值

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总额 / 固定资产

销售收入与销售费用的比率

(三)审计控制

审计是对反映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及其结果地会计记录及财务报表进行审核、鉴定,以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为控制和决策提供依据。

根据审查主体和内容的不同,可将审计分为:

1、外部审计

外部审计是由外部机构(如会计事务所)选派的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报表及其反映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的评估。

外部审计的优点:审计人员与管理当局不存在行政上的依附关系,不需看企业经理的眼色行事,可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外部审计的局限性:不了解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生产流程和经营特点,在对具体业务的审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困难;内部组织成员会产生抵触情绪,不愿积极配合,增加审计工作的难度。

2、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由企业内部的机构或由财务部门的专业人员来独立进行的。

内部审计是企业经营控制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内部审计提供了检查现有控制程序和方法能否有效地保证达成既定目标和执行既定政策的手段。

第二,根据对现有控制系统有效性的检查,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提供有关改进公司政策、工作程序和方法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公司政策符合实际,工作程序更加合理,作业方法被正确掌握,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第三,内部审计有助于推行分权化管理。

内部审计的局限性:

第一,内部审计可能需要很多的费用,特别是如果进行深入、详细的审计的话。

第二,内部审计不仅要搜集事实,而且需要解释事实,并指出事实与计划的偏差所在。

第三,即使审计人员具有必要的机能,仍然会有许多员工认为审计是一种“密探或“查证性”的工作,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

3、管理审计

管理审计通常聘请外部的专家来进行。

管理审计的方法主要利用公开记录的信息,从反映企业管理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若干方面将企业与同行业其它企业或其他行业的著名企业进行对比,以判断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健康程度。

反映企业管理绩效及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经济功能;企业组织结构;收入合理性;研究与开发;财务政策;生产效率;销售能力;对管理当局的评估。

四、综合控制方法

(一)标杆控制

  1、内涵

   标杆控制是以在某一项指标或某一方面实践上竞争力最强的企业或行业中的领先企业或组织内某部门作为基准,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措施或相关实践的实际状况与这些基准进行定量化的评价、比较

2、步骤

(1)确定标杆控制的项目

(2)确定标杆控制的对象和对比点

(3)组成工作小组,确定工作计划

(4)资料收集和调查

(5)分析比较,找出差距,确定最佳纠偏做法

(6)明确改进方向,制定实施方案

(7)沟通与修正方案。利用各种途径

(8)实施与监督

(9)总结经验

(10)进行再标杆循环

3、作用和缺陷

作用: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缺陷:一是标杆管理和控制容易导致企业的竞争战略趋同:二是标杆控制容易使企业陷入“落后——标杆——又落后——再标杆”的“标杆管理陷阱”之中

(二)平衡积分卡控制

 1、内涵

由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构成的衡量企业、部门和人员的卡片,之所以取名为“平衡积分卡”是因为它的目的在于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

2、控制指标

财务方面

客户方面

内部经营过程

学习和成长

3、控制作用

平衡积分卡可以阐明战略并在企业内部达成共识

在整个组织中传播战略

把部门和个人的目标与这一战略相联系

把战略目标与战术安排衔接起来

对战略进行定期和有序的总结

利用反馈的信息改进战略

 

第四节 控制过程

一、  控制的基本前提

1  要有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科学的组织计划、控制本身也要有计划。

2  要有专门控制职能的组织机构或人。

自我控制: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忙于工作、无暇管理监督。

条件:人要高度自觉,效率高、效率较好。

组织控制:监督控制,每个人被属于专人控制之下。

3  要有畅通的信息反馈通道:社会控制。

二、控制过程:

1  确定控制标准:找出关键点,必须以计划、组织目标为依据。

2  衡量实际业绩:抓住重点,对关键之处重点检查。

3  进行差异分析:确定偏差:正偏差或负偏差

改进工作方法:改进组织只和领导工作;调整或修整原有计划或标准。

                           第五节:有效控制

包括适时控制、适度控制、客观控制、弹性控制

要做好有效控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重点原则

抓住活动过程中的关键和重点进行局部的和重点控制,其中目标和例外是管理者控制的重点,如获利能力,市场地位、领导地位、员工发展。

二、及时性原则

及时准确提供控制所  信息,通过纠偏来保证目标的实现,使控制措施针对未来,较好地避免时滞问题。

三、灵活性原则

指定多种应付变化的方案和留有一定的后备力量,并采用多种灵活的控制方式和方法来达到控制目的,要有弹性,替代方案,不能过分依据正规的控制方式。如预算、监督、检查、报告等。也要采用随机应变的控制方式和方法,如弹性预算和跟踪控制等。

四、以人为中心的原则

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目标,不能“见物不见人”

五、系统控制原则。

 避免救火式控制,要有联系,全面的观点。

六、一致与比较原则

权责一致,通过比较进行控制

七、预防性原则

    事前控制

八、参与控制与自我控制原则

九、经济合理原则

控制所需的费用与控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几个经济上的比较,只有当有利可图时才能实施控制,进行选择控制,如运动式控制,大检查。

十、客观原则

尊重客观标准。

实训一:案例分析与讨论(课堂进行,内容见实训指导书)

【实施形式与要求】

1、每名学生在充分阅读的情况下,先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讨论

2、班级讨论结束后,每名学生把讨论结果以书面形式上交,教师评分之后存档。

实训二:顶岗实训——质量监督助理(课后进行)

【实训目标】

1、了解质量监督的基本过程;

2、初步了解控制方法与技术。

【实训内容与要求】

1、地点:某实习基地生产车间

2、时间:课程进行期间,轮流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某实习基地担任质量监督助理。

3、人员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每小组6-8人,轮流进行。

4、要求:

(1)每名同学按流水线和工序分配为质量监督助理,负责帮助质量监督检验产品质量。学生助理有权对分拣员的工作提出质疑,并对他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

(2)在顶岗实训前,公司负责对学生进行培训。明确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3)每名同学在实训后应总结出一套质量控制行之有效的办法,应具有创新性。

【成果与检测】

1、每名质量监督负责对学生助理进行评估。

2、在顶岗实训中体会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并写出报告2000字左右。

3、教师与模拟公司负责人负责对学生的质量控制报告及其表现进行考核。

 

实训三:到某知名企业参观(课后进行)

【实训目标】

1、掌握基本的控制方法;

2、学习过程控制如何和环境相结合。

【实训内容与要求】

与同学一起参观本课程实训基地企业,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每组6-8人。在调查访问之前,每组需根据课程所学知识经过讨论制定调查访问的主题,并把具体步骤和主要问题计划好,具体问题可参考下列问题:

(1)该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类型和品种,各种产品的特点、适用顾客群等。

(2)企业主要采用什么样的控制方法。

(3)企业的主要机构设置及其关系,以及这些机构设置是如何和谐统一地与其业务发展相适应的。

(4)企业是如何进行过程控制的。

【成果与检测】

调查访问结束后,组织一次课堂讨论。讨论需澄清下列问题,教师根据各小组表现进行评估打分:所调查企业的控制方法属于哪一种,又是如何根据实际展开的。形成文字材料,300字左右。

以上问题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每个同学把自己调查访问所得重要的信息如照片、文字材料、影音资料等制作成宣传册展出,之后交老师保存。

实训四:控制感知与质量问题分析(课堂、课后进行)

【实训目标】

1、感知控制过程与方法;
2
、了解管理信息系统;
3
、树立全面质量管理观。

【实训内容与要求】

1、各组选择校园临近的一家企业,学校图书馆、教务 处、后勤处、学生管理中心、院办公室等,围绕资源信息系统运行,质量目标、控制与质量问题分析,考核方法等进行调查;
2
、利用课余时间实施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成果与检测】

1、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调查报告;
2
、课堂报告:各组陈述,交流体会;
3
、由教师根据调查报告及课堂报告表现综合评分。

 

 

 

 

  1. 控制的精髓是什么?
  2. 有效控制要注意哪些哪些方面?
  3. 控制和计划是什么样的关系?

 

 

 

 

1、周三多主编,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2、潘小玲著,蛛丝马迹—企业管理弊病的觉察与诊治,人民中国出版社。

3[]彼得斯,(美)沃特曼 著,胡玮珊   追求卓越,中信出版社,200701

 

点击数:4739收藏本页